撐打鼓嶺區示威遊行 工程污染問題
為响應打鼓嶺區多條鄉村的示威,强烈抗議蓮塘口岸工程車輛對本區環境嚴重污染,引致整條蓮麻坑道沙塵滾滾,烏煙瘴氣,交通混亂,早晚嚴重塞車,影響民生。
東方日報報導:
http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180518/mobile/bkn-20180518123501690-0518_00822_001.html
另一柴火自家製粿品:艾粄
依據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、純陽之性,通十二經」,具「回陽、理氣血、逐濕寒、止血安胎」等功效。艾草,自古在民間即有食用、避邪等用途,清明時節為盛產期,客家人會取艾草製成「艾粄」當作掃墓祭品,所以艾粄又稱「墓粄」。老一輩的客家人深信,清明前後吃下艾粄,除了節氣應景,也具有補健和去污的作用,可保護身體夏天不生膿瘡,故有「清明前後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」的俗語。
#艾粄
柴火自家製雞屎藤粿
茜草科植物雞矢藤的全草,清明前後常見植物。味甘、微苦、性平,有祛風利濕、止痛解毒、消食化積、活血消腫之功效。客家人就地取材,以其葉製汁做粿。雞矢藤葉帶着”雞屎”臭味,但烹煮後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清香。
#雞屎藤 #雞矢藤 #清明仔
敬老齋宴
日期:2018年3月29日(星期四)
時間:中午十二時
地點:粉嶺蓬瀛仙館
蓮麻坑村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於2017年成立,依稅務條例第八十八條註冊為慈善機構,宗旨為以原居民第一身經歷,向社會大眾展示香港禁區歷史,並以任何慈善形式,促進社會和諧。
客家燜豬肉齒頰留香
2018年 03月 18日 06:50 香港商報
探訪新界村落,尤其在節慶日子,吃上一道道富傳統特色的菜餚少不了,而最令筆者留下印象、齒頰留香的,非客家燜豬肉莫屬。在哪裏吃上這頓美食呢?就在新界北邊陲的蓮麻坑村,該村在農曆新年會舉行新春聯歡,今年筵開220圍,為2000名村民及嘉賓炮製700斤客家燜豬肉。
燜豬肉是露天進行,烹煮場地就在擺設筵席的敬修學校的一角,大約中午12時,工作人員開始將一桶桶切好的豬肉件倒進多個大鐵鑊裏,鑊下的柴正在慢慢燒着,現場見有煙冒出。筆者走近鑊一會兒,即被煙熏得眼也睜不開,但幾名工作人員無懼色,繼續分配工作,其中包括主廚林炳盛。
腩肉切件最費人力
落力的炳哥,只是義工、也不是村裏人。他說,自己與一班義工約8年前開始幫忙,主要是場地布置、搬運物資及煮豬肉。煮豬肉其實一向由村民自己做,但因為聯歡會愈來愈受本地及海外村民歡迎,圍席由雙位數變三位數,因此要用外援。
經過多年的實戰,炳哥燜豬肉的經驗已十分豐富,在場他是主廚,更是兩名知道調味料配方的其中一人,另一人是村民,一名燜豬肉經年的婆婆,她現在還有在場打點。
調味配料都是尋常東西,有豆豉、薑、果皮、蒜頭及南乳,但其分量如何是秘密。村民預早在上水肉檔買足700斤豬肉,所用部位是骨腩肉。在正式落鑊燜煮前,要做一些功夫,先將豬肉用水烚一段時間,之後才切件。將大大塊腩肉切件這工序很費人力,所以十個八個義工少不得。他們亦很早到達現場。
因應時節 配菜不同
早已裝進紅色大膠桶內的700斤切件豬肉,須平均分配到十個鑊,即每鑊約70斤,跟住將調味料平分到各鑊,並逐鑊下兩至三塊片糖,之後加水。炳哥說,水只加到八成,不會蓋過豬肉,調味料放在中間位置,讓它慢慢滲下去。大約燜煮1小時15分,在將近收水時,加玉冰燒、老抽、蠔油及生抽。
為燜豬肉,村民在冬天時分就已儲備乾柴,這些柴有的比大腿還粗,放進爐裏後,燒旺時火光熊熊,原來燒柴的好處是溫度夠平均,接觸鑊底的火四方八面,溫度不會太高。豬肉汁會慢慢滲出來。
分配燜好的豬肉也費一番功夫,首先將煮好的木耳分落200多個盆作襯底,然後每盆約分配2至3斤豬肉。問炳哥為何落木耳,他解釋吃得太多,落木耳夠健康,但到春祭即清明時節,燜豬肉配菜會落鹹酸菜。
劉國勳亦被燜豬肉迷倒
上菜時,只聞得陣陣香氣,豬肉色澤誘人,食落夠焾、香口。而食指大動又豈止筆者,連嘉賓立法會議員劉國勳也被客家燜豬肉迷倒,說到蓮麻坑除了關注村民需求,另一重點就是食柴火燜豬肉,他食完後,村民還送一盆給他呢!
沒有鮑參翅肚,但筆者感覺很富足,與村民同場聯歡,吃得也很開懷,相信這就是此種飲食文化能繼續下去的理由。 鄭玉君
(來源: 香港商報) 編輯: 吴梓泳
http://www.hkcd.com.hk/content/2018-03/18/content_3718774.htm